肠癌患者肿瘤复发“地狱开局” 精准治疗成功“破局”再获新生

作者:

       4年前就因两处肠道的原发癌做了手术,而两个月前肠癌再度复发时,已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不宜手术!这个结果,对于51岁的张先生(化姓)而言,可谓地狱般的开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经包头市肿瘤医院胃肠肝胆外科几个周期的术前转化治疗后,张先生不仅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病理也不见了肿瘤细胞踪迹!用专业语言表述,张先生的术前转化治疗达到PCR,即病理下的完全缓解。简言之,术前治疗完全消灭了肿瘤细胞,手术又切除了残余病灶,成功扭转了张先生的人生!

困境:肠癌复发遭遇人生低谷

       2021年,年仅47岁年富力强的张先生遭遇人生滑铁卢,肠癌这一诊断让他几近绝望。而且,他所患的肠癌在临床上很少见——右侧回盲部、左侧降结肠,两处肠道原发癌!为此,张先生在包头市肿瘤医院胃肠肝胆外科接受了右半结肠和左侧降结肠肿瘤切除手术。因为是多发病灶,当时做的是传统开腹手术!

       根据张先生的病理结果,医生为其制定了术后化疗方案。但是,仅做了四五个周期的化疗,张先生就因副反应拒绝继续化疗。

       出院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先生还能依医嘱定期复查,但随着病情逐渐稳定,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张先生惭惭松懈下来,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再未规律复查。

       没想到,术后不到四年,2024年底,张先生出现了反复的左腹疼痛症状,营养状况也逐渐变差,仅仅一个多月,体重就掉了10斤!张先生在附近一家私立医院做了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占位,非典型重度增生。

       为进一步治疗,2025年1月张先生再次到包头市肿瘤医院就诊。“当时是我接诊的,查体发现患者左下腹膨隆、压痛的情况都有,疼痛也很明显,有不全肠梗阻。”胃肠肝胆外科医生张杰介绍,因临近春节,张先生并未住院,只在门诊做了初步检查和血液的肿瘤标记物检查,从检查结果看,肿瘤标记物呈阳性,远超正常值。“患者在外院做的肠镜,可能因活检组织取得浅,未报癌,只是非典型重度增生,暂时明确不了诊断。”张杰说。

       2月6日刚过春节,张先生再次住院治疗,进一步完善了肠镜、腹部CT等检查。“你看肠镜报告,这一片都是病灶,肿瘤范围较大,有5.3×4.3厘米,导致肠腔狭窄,乙状结肠不完全梗阻,镜子都进不去;CT结果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张杰向记者解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同于肝、肺转移,属于四期肠癌,无肠梗阻穿孔情况下不宜手术,若勉强手术,也是是姑息手术,切不干净,意义不大。

破局:精准治疗杀灭肿瘤细胞

       张先生住院后,胃肠肝胆外科李敬团队反复细致地评估了其病情。面对局部晚期无法手术的肠癌,取得好的预后效果谈何容易!所有的治疗都聚焦在如何让肿瘤降期以获得手术根治机会上。

       大肠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精准医疗”应运而生,而在这场革命中,“微卫星不稳定”彻底改变了一部分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格局和命运。

       简单说,“微卫星”是人体DNA序列中的一些序列,遍布于基因组中,其长度通常保持高度稳定,是遗传自父母的稳定标志。而“错配修复”是人体的一种高效“纠错小队”,能主动监测并修整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拼写错误”,保证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当“错配修复”系统的功能丧失时,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错误就无法被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尤其容易发生在结构不稳定的微卫星区域,导致其长度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称为 “微卫星不稳定”,最终引起细胞的增殖失控形成肿瘤。

      “大约15%的肠癌是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类型,这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张杰介绍,对于局部晚期、手术难度大的肠癌患者,如果是高度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类型,使用免疫治疗后,甚至会出现“临床完全缓解”——即肿瘤在影像学和肠镜下完全消失。因此,“微卫星”和“错配修复”的基因检测对肠癌患者至关重要,这是精准治疗的前提!而包头市肿瘤医院,早已开展了这项检测。

       幸运的是,张先生就是这种类型的肠癌!“外院的检测是低度微卫星不稳定,但我们和病理科会诊,虽然基因检测中有一项指标只是弱阳性,但结合患者2021年的病理结果,反复评估后,认为是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可以进行免疫治疗。”张杰介绍说。

       最终,胃肠肝胆外科的专家们为张先生制定了“化疗+免疫”的术前转化治疗方案。

       3个周期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效果不容乐观,无论是病灶范围、肿瘤标记物指标、还是增大淋巴结,都无明显变化!

       再行会诊、评估,将之前的“化疗+免疫”治疗调整为“免疫+靶向”治疗。3个周期免疫+靶向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非常理想,不仅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的)从原来的2.3×2.1厘米缩小到0.6厘米左右,病灶也缩小了三分之一,特别是肿瘤标记物,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

       手术时机成熟!李敬率团队成功为张先生实施了复杂的肠粘连松解和降结肠部分切除术,并做了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手术历时5小时,顺利完成。

      “手术远比想像的复杂。”张杰介绍,因CT提示,肿瘤与输尿管粘连,为防止术中损伤输尿管,先行请泌尿外科放置了输尿管支架。“手术的难点在于腹腔的严重粘连,患者做过两处肠道的肿瘤切除术,腹腔内广泛粘连,腹主动脉也紧紧粘在肠管上,加之肿瘤对周围组织有侵犯,仅分解粘连就耗费三四个小时。”张杰说,最终,李敬带领的胃肠肝胆外科团队以精湛的技术顺利切除了病灶,完成淋巴清扫,手术成功!

       术后病理提示,未见癌组织残留!这意味着,张先生术前的治疗非常成功,杀灭了肿瘤细胞,达到了病理下的完全缓解!“术中能看到,原来的肿瘤区域已经成为一个3厘米左右的瘢痕溃疡了,术后病理的分级是0级,我们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张杰说。

逆转:稳扎稳打“三步”击溃癌细胞

       作为张先生的主治医师,张杰用“三个亮点”评价张先生的“精准破局”治疗:

       1. 根据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多学科会诊制定精准的转化治疗方案,并定期评效后及时调整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2. 腹腔镜技术及开腹手术技术协同攻坚,术中面临着既往手术史及复发癌灶导致的腹腔广泛严重粘连、解剖层次不清晰、分离难度巨大等挑战。手术医生凭借丰富的肿瘤手术经验,耐心细致地进行了粘连松解,清晰辨识重要的血管、神经及临近器官(特别是输尿管),精准完整地切除了病灶,并进行了规范的淋巴结的清扫,整个手术在麻醉团队的严密监护下顺利完成。

        3. 治疗过程中的全程营养管理,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根据营养风险评估制定精准营养治疗策略。

      “患者术前有不全肠梗阻,营养不好,术后处理吻合口瘘并发症(保守治疗),整个过程要不断地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如肠外营养、部分肠外营养、完全肠内营养……这对治疗也很关键。”张杰说。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张先生就是很好的案例,晚期肠癌患者也不应放弃治疗,通过精准的个性化规范治疗,可能就会重获新生!”